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36个施肥误区,记住了不吃亏!

    信息发布者:xiaonong_20088
    2017-07-21 21:19:45    来源:农分享农业服务联盟   转载

    肥料施用认识及概念误区


    误区之一:

    施肥时越靠近植株茎部,肥料越易被吸收。


        这是在农村中存在较多的现象,这种施肥方法存在较大的危害。

        因为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区,植物茎及根(根毛区除外)吸收营养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时赿靠近植株茎部(幼苗期除外),肥料离植株营养吸收部位赿远,因此越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过多,浓度过大,则容易出现“烧苗”现象的发生。

        因此,施肥时应根据植株的地上部生长情况及地下部根系生长情况确定施肥位置,确保施肥效果。


    误区之二:

    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


        肥料施入后,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因此,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则会造成作物缺肥时间加长,造成减产,所以,施肥工作应根据农作物需肥特性进行,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


    误区之三:

    只要农作物营养生长好,就能获得高产。


        农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二个阶段(叶菜类、肉茎类作物除外)。

        生长前期施足氮肥,能促进营养生长,但如果在生殖生长期偏施氮肥,则会造成作物贪青,影响生殖生长,阻碍营养物质的转化,反而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因此应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促营养生长,中后期以氮、磷、钾配合施用,以促进生殖生长,提高产量。


    误区之四:

    只要施足肥料,就能获得高产。


        在各种作物全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时期,所需养分种类及数量均有所不同

        如果施肥时不根据作物的需肥特性进行施肥,

        一是使作物出现缺素症、抗逆性以及抗病性下降,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二是使部分作物需要量少或基本不吸收的养分残留或流失,造成肥料浪费。

        因此,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特性决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充分发挥肥效。


    误区之五:

    只要施入肥料,就会有肥效。


        施肥的肥效与土壤特性、作物养分吸收特点、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以及水、气、热等诸多条件有关,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则极易造成养分流失、缺肥等现象的发生。

        沙质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应根据少施、多次施的原则进行,粘壤土肥效慢,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钾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应根据作物的需钾特性及时施肥,有机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应早施,碳铵挥发性强,可与有机肥或磷肥堆沤1-2天后施肥,可减少养分的散失。


    误区之六:

    只注重施肥数量,不注重养分含量。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复合肥,因单位价格较低,在农村应用较为广泛。这些复合肥普遍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种元素含量很低或根本不含的现象,但农民对这些情况重视不够,仍延续高含量复合肥的施肥习惯,结果施入的氮、磷、钾不足,造成作物缺肥、缺素症的发生,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在使用这些复合肥时,应充分了解这些复合肥氮、磷、钾的含量,并根据各种作物需肥特性,配合使用氮、磷、钾等单元素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误区之七:

    施肥越多,效益越高。


        根据报酬递减原理,当施肥达到一定数量后,投入产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过多,则会造成减产

        因此,应根据作物全生育期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作物的种植密度等,以供给充足但不浪费的原则,找出最佳施肥方案进行施肥,充分发挥肥效,增加经济效益。


    误区之八:

    只注重大量元素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施入。


        大量元素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长时期对某种微量元素需要量较多或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则会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产品产量及品质下降等。

        因此,在施足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同时,必须针对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养分构成情况,配合施用铁、锰、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误区之九:

    只施底肥,不追肥。


        时下很多农户怕麻烦,施了基肥以后,就不再追肥,这种施肥方法是不科学的。作物在早期对养分需求较少,施足基肥后确实能够保证长时间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但即使是一些后劲比较足的肥料,其肥效持续期也是有限的,特别对于保肥保水能力较差的土壤,不及时追肥更容易造成脱肥现象

        所以,对生长期超过2个月的作物应适当追肥,保证作物在生长旺盛期对养分的需求。


    误区之十:

    配方一样,用量一样,效果一样。


        道理很简单,胖人与瘦人的主要差别不是吃的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吸收的多与少的问题

        肥料也一样,同样配方同样用量由于产品本身的原因会有一个明显的养分利用率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总养分40%的复合肥产品会比其他45%养分产品的效果还要好的原因。


    误区之十一:

    价格贵=成本高。


        由于复合肥产品属于生产资料类,非直接消费品,所以分析成本高低的依据不是价格而是投入产出比,如果在同等用量或同等投入的情况下,哪种产品带来的效益高,产量高,哪种产品的成本就是低的。


     误区之十二:

    用了复合肥以后,别的肥就不用了。


        有些用户认为,施用复合肥后就不用再施用其他化肥了,这是错误的。

       一般复合肥普遍只是含有氮磷钾元素少量品种含有锌、硼元素,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有效的中微量营养元素,同样会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


    误区之十三:

    肥料溶解越快越好。


       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就跟人一样,每天都需要,吸收量也有限,溶解的快,作物吸收不了,是浪费,所以好品质的肥料养分释放速度应该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相对应,这也是一些产品加入缓释剂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保证作物对养分的全程需要。

       加入缓释剂的化肥不宜作追肥,因为如果养分释放的速度跟不上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会出现作物早期脱肥现象。


    误区之十四:

    追肥偏施氮肥。


        很多用户在追肥时偏施碳铵、尿素等氮肥,虽然这对于作物的长势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但并不能给用户带来产量的增加。

        因为对作物前期生长而言,氮素很重要,但随着作物的生长,对磷钾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氮的需要反而减少,偏施氮肥只会使作物旺长。所以为了保证增产效果,应该注意追施复合肥。


    误区之十五:

    产量上不去,是肥料不好。


        少数用户认为产量上不去是肥料的原因,其实产量上不去有很多原因,如天气、土质、施肥方法、肥料产品的配方选择、种子、农药和田间管理等,要从各个方面来考察,肥料好坏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生物菌肥误区



    误区之一:

    没有根据田间实际状况。


        对含硫高的土壤和锈水田,不宜施用生物菌肥,因为硫能杀死生物菌。


    误区之二:

    没有根据土壤墒情施用。


        菌肥的最佳温度是25℃~27℃,低于5℃、高于45℃,施用效果较差。同时还应掌握固氮菌适宜的土壤湿度为60%左右,即见干见湿的土壤湿度最为适宜。


    误区之三:

    和其他农药混用。


        为防止活菌致死注意千万不要与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含硫化肥,如硫酸钾等以及稻草灰混合用,因为这些药、肥很容易杀死生物菌。

        在施用时,若施菌肥与防病虫、除草相矛盾时,可先施菌肥,隔48小时后,再打药除草。

        若拌种,切忌和已拌好杀菌剂的种子混合使用。同时还应防止与未腐熟的农家肥混用,因为农家肥在腐熟的过程中会发酵,这样会直接杀死生物菌。


    误区之四:

    与化肥混用,化肥用量过大。


        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对菌肥里的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尤其注意不能与碳酸氢铵等碱性肥料和硝酸钠等生理碱性肥料混用。


    误区之五:

    没有因量制宜。


        对于多年来用化肥的田块施用了生物菌肥不能大量减施化肥和有机肥,因农作物对化肥产生了依赖性,用生物菌肥取代氮肥不能一下子适应,因此,其取代理应做到第一、二、三年分别取代30%、40%和60%。磷、钾肥只能补足,不能减少。


    误区之六:

    没有因时制宜。


        生物菌肥不是速效肥,所以,要在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大量吸收期前7~10天施用效果最佳


    误区之七:

    不同种类的菌肥直接混用。


        目前,市场上的菌肥种类很多,其所含的活性菌不同,它们之间是否有相互抵制作用还不是很清楚,若相互抵制,则会降低肥效。


    有机肥误区



    误区之一:

    生粪直接施用。


    误区之二:

    过量施用。


    (1)烧苗、致使土壤中磷、钾等养分大量集聚,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

    (2)土壤中硝酸根离子集聚,致使作物硝酸根盐超标,土壤溶液浓度高,不利于根系吸水。


    误区之三:

    有机、无机配合不够。


        有机肥料养分全面,但含量低,在作物旺盛生长期,单独施用不能充分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误区之四:

    喜欢用量大,价格便宜的。


        有机肥料田间自然堆熟的有机肥料经长时间的发酵及雨水淋溶作用,会养分养分损失,这类肥料虽然体积大,重量多,但真正能供给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并不多。

        同时,伪劣有机肥料制造的手段多样且较简单,如往畜禽粪便中掺土、砂子等,向草炭中加入化肥等。


    施用尿素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

    尿素与碳铵混用。


        因尿素施入土壤后,要转化成氨才能被作物吸收,其转化速度在碱性条件下比在酸性条件下慢得多。碳铵施入土壤后呈碱性反应,PH值为8.2-8.4。

        农田混施碳铵和尿素,会使尿素转化成氨的速度大大减慢,容易造成尿素的流失和挥发损失。因此,尿素与碳铵不宜混用或同时施用。


    误区二:

    地表撒施。


        尿素撒施在地表,常温下要经过3-5天转化过程才能被作物吸收,大部分氮素在尿素转化成铵的过程中被挥发掉,利用率只有30%左右,如果在碱性土壤撒施,氮素的损失更快更多。所以,氮素不能地表撒施。


    误区三:

    尿素作种肥。


        尿素在生产过程中,常产生少量的缩二脲。缩二脲含量超过2%,就会对种子和幼苗产生毒害。尿素进入种子和幼苗中,会使蛋白质变性,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误区四:

    施尿素后马上灌水。


        尿素是酰胺态氮肥,施后必须转化成铵态氮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转化过程因土质、水分和温度等条件不同,时间有长有短,一般要经过2-10天才能完成,若尿素施后马上灌排水或旱地在大雨前施用,尿素就会溶于水而流失。


    误区五:

    尿素与碱性肥料混施。


        尿素施后须转化成铵态氮才能被作物大量吸收利用。铵态氮在碱性条件下,大部分氮素会变成氨气挥发掉,所以,尿素不能与石灰、草木灰、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混施或同时使用。


    误区六:

    尿素施于芹菜上。


        芹菜整个生长期间需追施大量的氮素肥料,但不可施尿素。

        因为追施尿素,芹菜纤维增多变粗,植株老化,生长缓慢,且食用带苦味,品质低劣。芹菜适宜施碳铵、氨水和有机肥料,有利提高品质。



    化肥误区


    误区之一:

    钙镁磷肥作追肥 。


        钙镁磷肥在水中不易溶解,肥效缓慢,作追肥特别是在农作物生长的中期以后追肥,其利用率较低,效果也差。


    正确施用方法是:

        钙镁磷肥只能作基肥与有机肥混施,作拌种肥效也好。


    误区之二:

    过磷酸直接拌种。


        过磷酸钙中含有3.5%-5%的游离酸,腐蚀性很强,直接拌种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


    正确施用方法是:

        作追肥应开沟深施。作种肥时应施在种子的下方或旁侧5-6厘米处,用土把肥料与种子隔开。


    误区之三:

    锌肥与磷肥混合施用 。


        由于锌、磷之间存在严重的“拮抗作用”,如将硫酸锌与过磷酸钙混合施用,在很大程度上可抑制硫酸锌的肥效,使其有效性下降。


    正确施用方法是:

        锌肥与磷肥应分开施,磷肥作基肥、锌肥作苗肥,或锌肥作基肥、磷肥作苗肥,这样能提高磷、锌肥的肥效。


    误区之四:

    凉水溶解硼砂喷施 。


        由于硼砂溶解在凉水中以后,很快会出现“再结晶”,致使硼砂溶液析出,失去肥效。


    正确施用方法:

        先将硼肥放入热水瓶中,加开水溶解,盖紧瓶塞带至田间,再对凉水至所需的浓度,效果会大大提高。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